原载:《染整技术》2003/4期p1-4 摘要 研究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对棉织物进行整理的工艺条件,分析其混合比及整理工艺条件对整理效果的影响。就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性能和白度而言,壳聚糖与丁烷四羧酸要优于与柠檬酸混合整理,但后者成本要低。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对棉织物整理具有无甲醛释放、抗菌免烫多功能效果,是一种较理想的绿色整理工艺。 中图分类号:T5195.55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5-9350(2003)04-0001-04 壳聚糖是白色无定型、半透明、略有珍珠色泽的固体,在稀酸中,壳聚糖主链会缓慢水解,溶液的粘度逐渐降低。因制备工艺条件和需求的不同,壳聚糖相对分子量也从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,脱乙酰度由60%至100%不等。脱乙酰度和平均分子量是其两项主要性能指标。壳聚糖资源丰富、生物可降解、吸收性能好、安全无毒,因此应用研究十分活跃[1]。 近几年来,也有不少利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纺织染整助剂的报道[2]。我们研究了壳聚糖与丁烷四羧酸及柠檬酸对棉织物的整理工艺,开发出了绿色抗菌免烫多功能棉织物。 1 实验与结果
1·1 实验材料及药品、仪器 实验材料及药品:织物采用经退浆、煮练、漂白后的21×21 60×50纯棉布(青岛装饰布总厂);壳聚糖 (脱乙酰度85%左右,分子量约8万-10万,青岛海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),壳聚糖醋酸溶液(1%)粘度为120×10-3Pa·s(20℃);丁烷四羧酸(BTCA,工业品);柠檬酸(CA,CP);次磷酸钠(AR);润湿剂JFC(I业品)等。 实验及测试仪器:实验小轧车;烘箱;LFY-l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仪;撕破强力测试仪等。 1·2 测试标准及方法
织物的折皱回复角、撕破强力及抑菌性能分别
按AATCC Test Method 66-1998、GB3919-83、AATCC100-1999标准进行。 1·3 实验与结果 1·3·1 壳聚糖与丁烷四羧酸同浴多功能整理 1·3·1·1 不同混合比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用1%的醋酸溶解CTA配成3%的壳聚糖溶液,以不同比例与BTCA混合,总量为1OOg/L,NaH2P02 40g/l,对织物进行整理。工艺流程: 浸轧(二浸二轧,轧余率100%)→预烘(80℃ 5min) →焙烘(160℃ 3min)实验结果见表1。 表l CTA与BTCA不同混合比的%晌

由表l可以看出,随整理液中BTCA浓度的增大,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增大,但强力损伤的程度也越大,综合比较,CTA溶液与BTCA的比例为1:l时,免烫效果较好。 1·3·1·2 焙烘温度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CTA溶液与BTCA混合比为l:l,NaH2PO2(40g/l) 为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,分别在150℃和160℃焙烘3min,170℃、180℃和190℃焙烘1.5min,其他条件同1·3,1·1,实验结果见表2。 表2 不同焙烘温度的影晌
由表2可以看出,随着焙烘温度的升高,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大,撕破强力逐渐降低。焙烘温度为160℃时综合效果较好。 1·3·1·3 焙烘时间对免烫效果的影响
CTA溶液与BTCA混合比为l:l,NaH2PO2(40g/l)为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,在160℃下分别焙烘60s、90s、120s、150s、180s,其他条件同
1·3·1·1,实验结果见表3。
表3 不同焙烘时间的影晌
由表3可以看出,焙烘时间愈长,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愈大,织物的强力愈低。焙烘时间在150-180s时各项指标较好。 1·3·2 壳聚糖与柠檬酸同浴多功能整理
1·3,2·1 不同混合比对免烫效果的影响
用1%的醋酸溶解壳聚糖,配成3%的壳聚糖溶液,将其与柠檬酸混合,总量为lOOg/L,NaH2PO2(40g/l)作催化剂,整理工艺条件同1·3·1·1,实验结果见表4。 表4 CTA与CA不同;昆合比的影响
由表4可以看出,随整理液中柠檬酸浓度的增大,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增大,综合考虑弹性和强力,壳聚糖溶液与柠檬酸的比例为1:1.5时性能较好。
1·3·2·2 焙烘温度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壳聚糖溶液与柠檬酸比例为1:1.5,NaH2PO2(40g/l)作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,分别在150℃和160℃焙烘3min,170℃、180℃和190℃焙烘1.5min,其他条件同1·3·1·1,实验结果见表5。 表5 不同焙烘温度的影响
由表5可以看出,焙烘温度愈高,织物折皱回复性愈好,撕破强力愈低。温度太高,织物泛黄严重。焙烘温度为160℃,3min和l70℃,1.5min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1·3·2·3 焙烘时间对免烫效果的影响 壳聚糖溶液与柠檬酸比为1:1.5,NaH2PO2(40g/l)作催化剂对织物进行整理,分别在160℃下分别焙烘60s、90s、120s、150s、180s,其他条件同1·3·1·1,实验结果见表6。 由表6可以看出,焙烘时间愈长,免烫效果愈好,强力损失愈严重,同时织物泛黄的程度愈严重。焙烘时间为120一150s时较好。
表6 不同焙烘时间的影晌
1·3·3 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整理织物的抑菌性
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实验室测试了整理织物的抑菌性。测试菌种为大肠杆菌(E-Coli),水洗条件按美国AATCC Test Method 61-1996进行,实验结果见表7。 表7 整理织物的抑菌性 (抑菌率,%)
2 讨论
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时,在焙烘过程中,多元羧酸与纤维素大分子发生酰化反应,也与壳聚糖的烃基发生酯化反应,从而通过分子间的酰键与织物和壳聚糖发生交联。游离羧酸的羧基也会与壳聚糖的氨基形成酰胺键,这些酯键和酰胺键使壳聚糖牢固地固着在织物上。壳聚糖在整理浴配方中所占比例愈大,织物的强力损失愈小。多元羧酸比例愈大,强力损失越大,交联反应越充分。但同时酸对纤维素及壳聚糖分子中甙键的水解起催化作用,也造成织物的强力下降。BTCA有四个羧基,与纤维素及壳聚糖至少有三官能团交联,故而免烫效果较好。而CA是一个三官能团羧酸,当CA分子中间的羧基发生酰化后,酰化的CA分子不
能形成另一环酐中间体,因而不能进一步酰化形成第二个酰键(只有当一个端羧基被酰化时,CA分子才能在二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交联),且CA分子中的烃基妨碍了CA与棉纤维和壳聚糖的酰化,因此,CA的交联效果不如BTCA。 壳聚糖与多元羧酸混合所占比例越大,其折皱回复效果越不明显,这也可能归因于整理浴中壳聚糖数量的增加,使整理浴的粘度增加,这样阻止了反应剂分子渗透进人纤维,因而降低了交联反应的程度。 织物用整理剂进行整理后,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强力损失,但损失要有一定限度,通常强力保持要求在60%以上。如果强力损失过大,则织物服用性能受到影响,就失去了对它们进行整理的意义。壳聚糖加入到整理浴配方中,对织物的免烫效果影响不显著,但对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有明显的改善,抑制了多元羧酸整理对织物撕破强度的损伤。 NaH2PO2是已知的有效的催化剂,但其成本较高,且在大多数硫化染料和某些活性染料中,还会引起一些色泽变化。
一定条件下,焙烘温度愈高,焙烘时间愈长,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愈大。多元羧酸分子有较大的可及度。多元羧酸与壳聚糖混合整理后,织物白度明显下降。CA泛黄程度大于BTCA,可能与CA羟基的存在有关。 3 结论
3·I CAT与BTCA混合对棉织物整理可以获得抗菌免烫多功能整理效果。CAT与BTCA比例为1:1时,NaH2PO2 (40g/L)作催化剂,160℃焙烘150-180s,可获得较好的免烫性能。 3·2 CAT与CA混合对棉织物整理同样可以获得抗菌免烫多功能整理效果。CAT与CA混合比例为1:1,5时,NaH2PO2(40g/L)作催化剂,160-170℃焙烘120-150s,可获得较好的免烫性能。
3·3 CAT与BTCA和CA以同样比例混合,BTCA整理织物的免烫效果比CA好,且泛黄程度较小。但BTCA成本较高。
3·4 CAT与BTCA和CA混合整理棉织物,可以获得较好的抗菌防臭性,水洗50次后织物的抑菌率仍可达60%以上。 3·5 从环保和经济两方面考虑,CAT与BTCA和CA混合整理获得抗菌免烫多功能棉织物,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绿色整理工艺。
4 参考文献 [1]Majeti N.V.Ravi Kumar.A review Of Chitin and Chitosan applications[J].Reactive & Functional Polymers,2000(46):1-27 [2]高燕,李效玉.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[J]纺织科学研究,1998(3):7-10 (3)王蔚,陈建勇等.壳聚糖在纺织品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[J]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,1996(6):1-5
(4)叶金蠢.壳聚糖在纺织品染整加工中的应用[J]丝绸技术,1999(7):22-28
(5)关立平,陈维梁.羊毛壳聚糖处理及缩绒性能研究[J]毛纺科技,1999(3):41-45 | |